120 分鐘
15 個景點
中區世遺游
體驗中葡文化交融的世界遺產景點,感受昔日葡萄牙人聚居澳門的歷史文化與內港一帶舊式社區情懷,探索社區特色商戶和懷舊老店,在老建筑物打卡拍照,來一趟知性十足的旅程。
媽閣廟
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,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。該廟包括“神山第一”殿、正覺禪林、弘仁殿、觀音閣等建筑物。早期稱娘媽廟、天妃廟或海覺寺;后定名“媽祖閣”,華人俗稱“媽閣廟”。
亞婆井前地
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“山泉”(lilau),這里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,又靠近內港,是葡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。澳門葡人民謠說︰喝了亞婆井水,忘不掉澳門;要么在澳門成家,要么遠別重來。
鄭家大屋
鄭家大屋約建于1869年前,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,是一院落式大宅。建筑雖主要以中國形制構建,但卻處處體現中西結合之特色,中式建筑手法主要表現于屋頂、梁架結構、內院中多樣的窗戶,還有趟攏門等;而受西方或外國影響的則印證于一些室內天花的處理、門楣窗楣的式樣、檐口線,以及外墻之抹灰。 線上虛擬...
圣老楞佐教堂
創建于16世紀中葉,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。目前的規模形成于1846年。華人稱之為“風順堂”,有祈求“風調雨順”之意。教堂所在的地區昔日是高尚住宅區,所以教堂建筑也顯得美侖美奐,教堂外觀的特征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。
圣若瑟修院大樓及圣堂
圣若瑟修院于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,在二百多年的辦學過程中,修院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教會人才,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“少林寺”。與修院毗連的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58年落成,本地人稱它為“三巴仔”,具有巴洛克建筑風格特色。
柯邦迪前地(司打口)
柯邦迪前地常被稱為“司打口”,是澳門內港的一個休憩廣場。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間,這里用作進口鴉片的埠頭,也是澳門乃至中國史上,第一個鴉片專用碼頭和課煙稅區,甚至是鴉片戰爭的肇始地。十九世紀末,埠頭遭到填塞,變成大片曠地;時至澳門禁止鴉片后,柯邦迪前地上曾有茶座和賣藝表演,入夜后頗為熱鬧。亦曾作為菜市場...
內港
位于澳門半島西面的內港,全長3500米,是外國商船最早于澳門北灣作為停泊商港的半環形堤岸。內港碼頭區歷史悠久,共有34個碼頭,不同號數碼頭擁有不同用途,以貨運、內河運輸和漁業碼頭為主。從中葡貿易到本澳漁業式微,內港見證了昔日澳門海上交通運輸業的興衰。
康公廟
因往時廟前瀕海,相傳有木制康王神像浮至,居民乃建祠奉祀,后于咸豐十年(1860年)建廟。廟內供奉康公真君、南海廣利洪圣大王、西山金圣候王、六祖圣佛及華佗先師等神佛。
十月初五街
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門著名的一條老街,街道取名是為了紀念葡萄牙在1910年10月5日發生革命,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。澳葡政府為紀念此事,將原名泗“口孟”街,更名為十月初五街。這一帶的懷舊氛圍濃厚,也有許多店家與美食餐廳值得探訪。
關前正街及關前后街
關前街的名字源于昔日曾是管理澳門對外貿易的海關,現這一帶開發成特色老街。該區仍保留本澳傳統產業的商鋪,如神香、二手舊物和古董等,也有一些店鋪翻新成特色咖啡店和文創店等,且不定期舉辦活動與文創市集,吸引旅客到訪。 擴增實境 關前薈
俊秀圍/俊秀里
俊秀圍以往匯集懷舊和古董店家,而現時則有不少特色餐廳和小店進駐,逐步發展成為新舊融合的文青小巷。巷弄兩旁的文創商店及路上的新潮涂鴉,配合空中掛滿了裝飾,是文藝青年的新興打卡熱點。
戀愛巷
戀愛巷的名字源于其葡文名稱 “Travessa da Paixão”,其中“Paixão”即英文的“Passion”,是“熱情”的意思。當年葡萄牙人選用此名,原意是想表達信徒對天主的虔誠熱愛,但后因翻譯上的美麗誤會,造就了“戀愛巷”這個唯美的街名。如今,戀愛巷因其特殊的名...
舊城墻遺址
葡人在澳門建城墻,最早可追溯至明朝隆慶三年(1569年)。從當時澳門城市圖可見,整個澳門城除西部內港外,北部、東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墻,并于諸要塞處建置炮臺,使澳門成為一座軍事防范嚴密的城堡?,F存的舊城墻遺址,正是當時所建的一部分。
哪吒廟
位于大三巴牌坊后右側,創建于1888年,改建于1901年,廟內供奉哪吒。哪吒廟與周圍建筑相比,像一個建筑小品,它不和舊城墻及大三巴牌坊競爭墩厚和雄偉,而是通過簡單裝飾材料以不同的虛實對比手法,體現其輕巧別致的形象。
大三巴牌坊
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(即圣保祿教堂)正面前壁的遺址。 圣保祿教堂附屬于圣保祿學院。該學院于1594 年成立,1762年結束,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。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圣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,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、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。自此,這便成為世界聞名的圣保祿教堂遺址。本地人...